黑龙江省原子能研究院

       黑龙江省原子能研究院隶属黑龙江省科学院,公益二类事业单位,是黑龙江省唯一以原子能研究为主体的综合性科研单位,主要职责任务:承担原子能利用、核与辐射公共安全、应急处置等重点公益科学研究工作,并为社会提供核与辐射安全相关技术服务。1958年8月,隶属二机部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(简称原子能院、401院)筹建第14研究室,主要开展受控核聚变研究,后由李正武接任该室主任。同年,根据国家战略部署,在哈尔滨市兆麟街32号成立了黑龙江原子核物理研究所,由周恩来总理任命黄葳为首任所长。主要开展受控聚变理论、实验、离子源、工程等四个方面的研究,后于1962年对外称为中国科学院东北技术物理研究所,内部称02-503所。1965年,根据国家战略调整和“三线”建设规划,将东北503所和电力科学研究院热工二室合并迁入四川省乐山市,将东北503所从事核技术应用研究的部分保留在黑龙江,1984年更名为黑龙江省科学院技术物理研究所。2021年更名为黑龙江原子能研究院,是中国最早开展受控核聚变研究的发源地。研究院始终追寻国家核事业发展方向,从建院初期为“两弹一星”实验提供配套科学研究,到现在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原子能公益科学研究,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。

      1958年受国务院委派,中科院在黑龙江原子核物理研究所成立“205监测站”,负责监测苏联核试验对黑龙江省放射性本底变化规律及影响研究;1971年受沈阳军区后勤部的委托,研制应用于原子弹试爆现场的《放射性污染测试辐射当量仪》项目中的GL当量观测仪,曾三次携带该仪器赴罗布泊接受核爆对仪器性能的考验,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;1976年率先研制钴-60伽马射线同位素料位计;1978年,研制成功煤田低能γ射线测井仪,获国家煤炭部科技进步一等奖;1980年,开创了中国聚丙烯酰胺辐射聚合工艺的先河,成果应用于大庆三采,获“六五”国家科技攻关奖;1985年,成功研制中国第一台HCH-1型核子秤;1991年,引进中国第一个锎-252中子活化分析装置;1993年,率先在国内研究辐射交联制备大口径热缩性防水帽,解决了大庆至大连输油管道接口防腐密封的难题;2018年,核安保反恐技术成功应用于重大需求;2020年,高能射线梯度法综合利用技术成功应用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......

原子能院文化

建立一个命运共同体:“原子能院命运共同体”

院训:积本求原 事核言直

“二个有利于”标准:有利于单位可持续发展、有利于职工福祉提高

做到三个突出:突出地域特色、突出核专业特色、突出需求导向

四核四服务发展战略:四核(核安全、核技术、核能源、核科普);四服务(服务于核与辐射安全、服务于经济主战场和人民生命健康、服务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、服务于科学教育与文化发展)

五个保障体系:通过安全保障、机制保障、制度保障、人才保障、平台保障五大保障体系打造一个信息对等 、公平正义、开放民主 、包容失败,人尽其才的原子能院发展环境

打造六个核心文化:开放、包容、团结、拼搏、奉献、担当

截图.png